健全审稿机制保证年鉴质量

发布日期:2018-03-20字号:[ ]


审稿是图书编辑出版的一个重要环节,是确保图书质量的关键。我国书刊编辑出版工作在长期的的实践过程中确立了审稿环节的“三审制”,1994年6月,国家新闻出版署《关于加强图书审读工作的通知》第八条明确规定:“提高图书质量的关键是出版社的工作。为此必须加强出版社的‘三审制’。”就出版社而言,三审分为初审、复审、终审。年鉴作为一种特殊的出版物,尤其是以书籍形式出版的,除了要遵循出版社的三审要求,还需要进一步建立健全自身的审稿机制,更加重视审稿环节,加大审稿力度,确保编纂质量。

一、 要充分认识健全审稿机制的重要性

审稿是年鉴编辑出版工作的关键环节,年鉴除了要把审稿纳入出版社的正常工作步骤,进入出版社的三审程序,更多的是要立足自身,强化自身的审稿力度。从出版社的角度审视年鉴,它是出版社编辑出版的对象,和其他出版物一样,要经过三审的程序,这是必须的;从年鉴自身的运作看,它又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编辑系统,有其自身的运作规律,在这些运作规律中,严格审稿是关乎年鉴生存的一条铁律。年鉴自身的审稿包括编辑审稿、编辑部主任审稿、主编审稿等相关环节,这是保证年鉴质量的基础;从年鉴的出版过程剖析,它的审稿包括编辑系统自身的审稿、主管单位的审稿、出版社的审稿等诸多环节,贯穿了编辑出版的全过程。由此可见,审稿既是年鉴编辑出版活动中的基础性工作,又是确保年鉴质量的关键。要保证年鉴编辑出版的质量,必须健全审稿机制,以完善的机制保障审稿工作的正常化、制度化。

审稿是年鉴编纂出版的一个重要环节,这一环节和年鉴编纂出版的其他各个环节是密不可分的,离开其他各个环节的支撑配合,仅仅依靠审稿环节是无法保证年鉴的质量的。我们健全审稿机制,就是要确立以审稿为核心,以其他各环节工作为保障的工作模式、工作状态,使审稿工作既独立于其他工作环节,又紧紧依靠其他工作环节,并指导其他环节的工作,各环节相辅相成,共同促进年鉴编纂水平、编纂质量的提高。

以《扬州年鉴》为例,近年来,不断完善审稿机制,把握审稿的重要环节,加大审稿力度,编纂质量稳步提升。我们区别不同工作阶段的工作重点,明确审稿要求和目的,使审稿的基础性作用和保障作用得到更有效的发挥。

在每年年鉴编纂工作启动前,我们都要做好大量而细致的前期准备工作,为审稿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,使审稿工作更具针对性,更能收到实效。如精心设计好年鉴的框架,在保持年鉴框架基本稳定的前提下,结合本地的年度特色,有适度的动态,使年鉴的框架结构既符合规范要求,又能充分体现地方特色、时代特色;根据设计好的年鉴框架,具体落实组稿方案。再好的框架设计,如果得不到有效实施,都只能是一纸空文,因此,要使之落到实处,就必须认真编制组稿方案,使框架设计的构想得到最充分的实现;明确年鉴编辑出版的各种规范要求,这些要求实际上也是后期审稿的基本要求,用规范标准约束我们的编辑行为,提高编辑质量和效率,同时,也可以使审稿工作能在更高的层次上对年鉴稿件作审视,更好地把关。编辑工作开始后,要求所有编辑人员,按照职责分工,严格执行编校规范,努力提高编辑水平和质量,使经过编辑的稿件达到一定的水准,基本符合单体的要求。这些工作完成得好坏,直接影响到审稿工作的效果,做得好,审稿工作事半功倍;做得不好,审稿工作事倍功半。

健全审稿机制,不仅是对出版物的一般要求,更是年鉴质量的重要保障,它既是硬性的强制要求,也是年鉴提高质量的内在需求。

二、 要把握好各环节的审稿重点

就年鉴自身的运作过程和编辑出版规律而言,需要经过多个审稿环节,各个审稿环节尽管从理论上讲都是要对稿件进行全面审查,但事实上是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的。我们必须准确把握各审稿环节的侧重点,根据这些不同的侧重点,有针对性地解决不同的问题。根据《扬州年鉴》的审稿实践,我们重点抓住以下几个审稿环节。

编辑部主任审稿。这是在各责任编辑初步编辑的基础上的第一次审稿,此次审稿更大程度上是一次统稿,对全书作一次全面梳理。重点是对照年鉴的框架设计,检查组稿要求的完成情况,看设计的框架结构是否有相应的条目资料,条目的内容是否充实,还需要什么补充,如果没有组到稿件就要分析原因,是组稿的力度不够还是框架设计不合理,也有可能是理想化的框架设计与现实的组稿实际存在差距,对此,编辑部主任要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。此外,编辑部主任要对全部稿件作审读,看各类目、栏目的条目是否合理,是否是必须的,对明显不符合年鉴稿件要求的条目直接删除;初步分析各类目、栏目自身的稿件完备情况,以及其逻辑联系;认真细致地审查年鉴稿件的主体部分条目,从条目的基本构成要素到条目内容的完整性,从条目的文字表述到条目的容量,作仔细的推敲、审读;初步审查拟用表格、图表、图片,考虑其与正文的配合、补充,检查全书一、二、三次文献的运用比例。

编辑部主任在审稿的基础上提出初步处理意见,对稿件编辑的具体意见,直接反馈给各责任编辑,由各责任编辑作进一步的修改、补充、完善,其他意见则提交下一个审稿环节,由主编(常务副主编)或编委会确定。

主编(常务副主编)审稿。这是在编辑部主任初审后的进一步审稿,是一项统揽全书的工作,是对全书的一次全面把握。一般年鉴都实行编委会领导下的主编负责制,因此,主编(常务副主编)的审稿实际上就是对全书的总的把握,是保证年鉴质量的关键环节。重点理顺各类目、栏目间的内在逻辑关系,交叉重复内容的处理,避免全书的条理不清,内容混杂、凌乱,超越具体的文字来审视全书;审读、判断全书年度特色、地域特色的体现程度,以及采取什么措施来强化、突出;审读文字、图片、表格、图表等各种表现形式的综合运用是否恰当,一、二、三次文献比例是否适当;对编辑部提出的的各种意见、建议的综合把握。一般情况下,主编(常务副主编)可以作出决断,将相关处理意见直接反馈给编辑部,由编辑部按主编(常务副主编)意见组织修改、调整、充实、完善,对于主编(常务副主编)都难以把握的问题则要经过集体研究,或向主管部门请示后决定。

主管部门审稿。《扬州年鉴》是由中共扬州市委、扬州市人民政府主持编纂的地方综合年鉴,作为主管部门,市委、市政府分别有领导分管此项工作,因此,市委、市政府审稿是年鉴出版前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。市委、市政府审稿的重点是年鉴中对全市宏观性问题的把握,以及记述的尺度掌握情况,尽管编辑部有一定的要求,但供稿部门提供的稿件还是主要立足本部门,编辑部的编辑加工修改更多的也是侧重于技术层面,经过编辑部主任和主编(常务副主编)审稿完善后,全书的宏观层次有了充分提高,但相对于市委、市政府高屋建瓴的审视还是有差距的,所以这一环节的审稿主要解决宏观把握问题,以及本地年度重点工作、重要特色的彰显问题。

出版社审稿。以书籍形式出版的年鉴都必须经过这一最终环节的审稿。这一环节的审稿是对书稿的一次全面审读,也是一次出版专业审读。我们撇开出版社内部运作的“三审制”不论,站在年鉴的角度看,它是按出版规范对年鉴进行的一次综合审稿。这次审稿要解决的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年鉴稿是否符合出版要求。它要把握的是书稿的政治观点、政治立场是否正确,对敏感问题(如涉台问题、军事方面的问题等)的处理是否到位;文字编校是否符合国家相关法规和标准的要求;版面、版式、封面是否达到书刊出版的要求。除了这些共性要求,有些出版社还有其个性化的要求。总之,这次审稿是对年鉴作为出版物的一次综合评判,是按照出版规范要求对年鉴稿作的一次全方位审视。

三、 要统筹协调好各审稿环节

年鉴的各审稿环节既相对独立,又相互联系,每次审稿既是全面审读,更是有所侧重。要最大程度地发挥审稿的综合效益,保证年鉴的质量和时效,就必须统筹兼顾,协调安排好每次审稿。

在指导思想上要明确每次审稿的主要侧重点,根据不同的侧重点,有的放矢,不奢求一次审稿解决所有问题,而要能解决应该解决的问题,使每次审稿都能收到切实效果。

在时间安排上要学会穿插与交叉,统筹运作。一部100余万字的年鉴稿要全面认真完整地审读一次,需一个月左右时间,而年鉴又是时效性较强的出版物,要按部就班地运作时间根本不允许,因此就要交叉安排。《扬州年鉴》的做法是:在编辑部主任审稿的同时,主编(常务副主编)就开始介入审稿,而在送出版社审稿的同时,一并送市委、市政府审稿,而在这些审稿过程中,编辑部自身的修改工作还在继续。这样既能保证质量,又能赢得时间。  在审稿意见的吸纳上要坚持原则,尊重事实,服从规范。在各种审稿意见汇总后,要作进一步的梳理归纳,属于不符合规范、事实有误、文字差错,以及其他违背各种出版物基本原则的问题,必须坚决改正;属于提优年鉴稿件的意见,要积极吸取;一些两可的意见,要在客观分析的基础上决定是否采纳;一些有见地的审稿意见,虽然只针对稿件中的一处地方,但其有普遍意义,就要认真消化,举一反三;而一些审稿意见,由于审稿人对事实不够清楚,对具体情况不够了解,提得不一定准确,我们就不能盲目吸收。

总之,审稿是保证年鉴质量的关键环节,而健全的审稿机制则是做好这项工作的重要保障,在年鉴编纂实践中我们要不断完善这种机制,努力使其发挥出更大的作用,推进年鉴质量的进一步提升。






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
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